简介:您的孩子对批评或表扬无动于衷吗? 7 个技巧帮您识别孩子的“橡皮人效应”
点开这篇文章的朋友,颜值肯定很高,我们真的是有缘分在一起的。小编每天都会为大家带来不一样的育儿资讯,如果对小编的文章有什么意见或者其他什么的,欢迎在下方留言,小编会认真看完每一条评论。那么本期的内容就是:孩子是不是麻木懒惰,不在乎批评表扬?7点识别孩子“橡皮人效应”!那就一起来看看吧!
“彬彬,你别玩游戏了,先把问题解决掉!”
陈女士对正在玩手机游戏的儿子大声呵斥,但很久都没有得到孩子的回应。
陈女士很无奈,大声喊了几声,彬彬这才无奈的说道:“我明白……”
彬彬呆呆地坐在桌前,打开练习册,然后煞费苦心地抄写着正确的答案。
陈女士在一旁看着,不禁摇头说道:“彬彬,你真的懂这些题目吗?”
彬彬毫不犹豫地说:“我明白!”
陈女士不敢相信,她立即找出了类似的问题,并让彬彬现场做一遍,结果果然不出所料:彬彬又犯了错误,而且错误原因和之前一模一样。
陈女士生气地说:“你根本就没有处理好这件事情!你根本没有认真研究这件事情!”
听完陈女士的批评,彬彬却不为所动,依然是“笑而不笑”,这让陈女士很是头疼。
“我真的管不住这个孩子,总是一副又疼又痒的样子,表扬他也没反应,打骂也不怕,什么都听不见,也不知道他在说什么,你要吗?”陈小姐心疼地向孩子的父亲说道。
爸爸也皱起眉头:“是啊,这孩子怎么像个反应迟钝的‘橡皮人’啊?
爸爸无意识的想法,揭露了孩子麻木、懒惰的。。。是的,在彬彬身上出现的,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效应,即“橡皮人效应”。
“橡皮人”一词最早出现在著名小说家王朔的作品《橡皮人》中,指一种特殊的社会人物。
用王朔的话来形容:这种人没有梦想,没有痛苦,百无聊赖,对外界的刺激“无敌”,对批评和赞扬毫无感觉,几乎丧失了荣辱感。
心理学上,“橡皮人”的特质常常被等同于感情耗竭、人格解体、个人成就感低下等,“橡皮人效应”是指逐渐麻木、逐渐“橡皮化”的一系列动态变化。
显然,如果孩子存在“橡皮人效应”,但家长不及时干预,最终也会变成没有痛苦的“橡皮人”。
因此,当孩子开始出现以下情况时,家长一定要保持警惕,采取预防措施,防止出现“橡皮人效应”:
了解了“橡皮人效应”之后,家长们一定很想知道,这种“不怕疼、不怕痒”的“橡皮人”孩子是怎么形成的呢?
“非一日之寒,冰冻三尺。”童年的问题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,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的。
接下来让我们从孩子、家庭教育、学校教育三个维度,来探究“橡皮人”的成因:
1. 从孩子身上寻找原因
(一)孩子陷入“自卑”状态:
自尊心低的孩子对自己评价很低,认为自己“什么都做不了”、“很没用”。在这种失败主义的态度下,他们会变得越来越消极,不愿意努力做好某件事。
尤其当学习或者生活任务繁重、吃力的时候,他们自然就会退缩,就算爸爸妈妈拼命催促,他们也只会敷衍了事地回应。
(二)孩子内心充满“无助”:
这个孩子以前很努力,但是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,成绩一直上不去,在家里得不到家长的表扬,在学校老师也不关注他,时间长了,孩子的积极性就消失了,就会滋生“无助感”。
他们认为,“无论我做什么,都无法改变现状。”父母会发现他们开始变得懒惰,缺乏主动性。
3.孩子患上“无聊综合症”:
“无聊综合症”是青少年常见的问题,是指孩子嘴上总说“无聊”、“无趣”,同时又表现出逃避现实、无精打采、对周围世界漠不关心的“橡皮擦”现象。
造成这种症状的主要原因是孩子缺乏明确、确定的目标,没有能够集中注意力的爱好,找不到生活和学习的乐趣,所以变得越来越麻木、迟钝。
2.从家庭找原因
(1)父母过于强势:父母忽视孩子自主性的发展,总想让孩子听自己的,导致孩子逐渐丧失独立思考和自我判断的能力,做任何事情都习惯于让别人推动,越来越不主动。
(2)家长过于重视孩子的学习:有的家庭,家长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的学习上,不让孩子做其他的事情,怕孩子分心,但这却会导致孩子失去学习的乐趣和生活的兴趣,逐渐成为一个麻木的橡皮人。
(3)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:爸爸妈妈总是要求孩子做他们做不到的事情。这也会让孩子感到沮丧,并且会越来越难以评估自己。水平越低,他们就越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“破罐子破摔”并完全放弃尝试。
(4)亲子之间缺乏沟通:有些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、成绩是否令人满意,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。由于工作繁忙,很少与孩子进行亲密的交流。有时孩子很想向他们诉说自己的感受,但他们却没有耐心去倾听。久而久之,孩子就会向父母敞开心扉,这也是孩子情感冷漠的原因之一。
3.从学校教育找原因
(1)孩子没有引起老师的注意。在班上,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成绩最好的孩子和那些“尖子”学生。成绩平平、性格内向、成绩不够好的孩子往往会被老师遗忘,这也会使孩子缺乏上进的动力。
(2)孩子得不到同龄人的安慰。孩子不善于与人交往,经常独处,不善于社交。会逐渐变得孤僻、冷漠,对班级缺乏归属感和荣誉感。
孩子们应该是天真无邪、快乐无忧无虑的,他们应该展现出自己独有的青春面貌和青春活力,而不是麻木不仁、毫无希望的“橡皮人效应”。
那么,家长该怎么做,才能让“橡皮孩子”活跃起来呢?不妨参考以下心理育儿方法,给孩子一些有益的正向刺激,让他们逐渐找回“活力”:
1、利用“比马龙效应”激活孩子的自信心。
说得简单一点,“比马龙效应”就是一种期望效应:如果把一个人比作一条龙,他的行为举止就会像龙;如果把一个人比作一匹马,他的反应就会像马。
延伸到养育问题,当我们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,并给予足够的尊重、关注和关心时,孩子会感受到这种期望,自然就会产生责任感,并以良好的表现回应我们的期望。
相反,如果我们对孩子进行攻击、批评,怀疑孩子的能力,那么这种“负面期望”也会影响孩子对自己的看法,导致孩子自我毁灭,成为自尊心低下的“橡皮人”。
所以,我们想要孩子有好的表现,首先就要对孩子有足够的信心,把自己的情绪和期望表达给孩子,当我们感觉到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,要主动找孩子谈心,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期望和信任。
当孩子感到挫折和沮丧时,我们可以对他们说:“我相信你能行”、“下次你会做得更好”,以不断激励他们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。
2、运用“门槛效应”,逐步提出目标。
在激励孩子的同时,也要记住“不着急”的原则,不要设定太高、难以立即实现的目标,这样只会消磨你的热情。
正确的做法是遵循“门槛效应”,先提出较小的要求,当孩子能够顺利完成要求,并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时,我们再提出稍微增加难度,就像提高要求一样,让孩子更容易接受,也更容易完成。
比如一个孩子性格内向,不敢在公众场合讲话,我们就不能要求他在公众场合讲话,没有受过相关训练的孩子肯定不会这么做,失败的阴影也会长期留在心里。
所以,我们要学会降低自己的要求,不妨尝试让孩子在镜子前背一首诗,录一段。。,如果孩子能做到这一点,我们应该为他鼓掌,赞扬他的勇气。
之后,可以逐渐提高要求:让他把父母当成听众,自我介绍;再逐渐增加听众,增加演讲的内容……“门槛效应”会逐渐发挥作用,孩子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。
3、利用“同伴效应”,鼓励孩子勇敢前进。
如果孩子单靠家庭教育没有取得太大的进步,我们还可以考虑引入“同伴效应”,即让同伴去影响孩子,让孩子愿意模仿同伴的良好行为,并会被同伴的热情和意志所感染,从而摆脱消极的“橡皮人状态”。
为此,我们可以经常给孩子讲一些同龄人克服困难、取得成绩的故事,也可以在周末带他们去书店、图书馆、天文馆、学习中心等同龄人较多的地方,让孩子感受到同龄人思想积极、好学的氛围。
在寒暑假的时候,我们可以征得孩子们的同意,然后给他们报名参加一些正规的成长训练营,让他们可以和更多的同龄人朝夕相处,感受到青春和快乐的滋味,学到很多生活和学习的技能。
当然,消除“橡皮效应”也要靠孩子自身的努力,我们可以提醒孩子给自己设立短期目标、阶段目标、长期目标,让孩子觉得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意义的。
我们也可以鼓励孩子去寻找自己的兴趣,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之后,孩子的“麻木感”就会逐渐消失,重新找回青少年应有的激情与活力。
不过要提醒大家的是,真正的兴趣应该是健康积极的,孩子一定要从这种兴趣中受益。如果发现孩子把所有的兴趣都集中在网络游戏这个虚拟的世界里,那么爸爸妈妈也要及时介入,防止孩子从“橡皮人”变成“游戏人”。
感谢大家阅读这篇文章,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结束,如果大家喜欢我的文章,记得点赞哦,得到大家的喜爱和鼓励我会满满的。。。,继续每天推送不一样的精彩内容给大家,好看的人都聚集在这里,你还在等什么呢?